第二个,今天说秘密,大家可能都想着要吐槽,或者说自己在过去这么多年压抑在心里的被打击、被埋怨、非常痛苦的挣扎的成长过程。其实我们从创业开始,就面临着两端的舆论。一边,人们都说他们是天之骄子。我们最早的创业者中,当年首批科大BBS上面很多版主都是牛人,8个跟电子计算机相关的版主有6个被我挖到科大讯飞去创业,大家都觉得这帮人非常牛,包括柳总都看着我们创业两三年,就从几百万变成了几个亿的市值。另一方面,一堆人质疑说,他们这帮人就是草台班子,根本不懂做产业,只会忽悠圈钱,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小老树,根本不是做产业的。其实九九年开始到04年盈亏平衡照样有质疑,08年上市还是有,到今天,我认为还是有,但是快要苦尽甘来了。因为产业的爆发,万物互联和人工智能时代到来了。 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很痛苦的商业模式的探索。我们最早提出来的产品是对电脑的个人使用产品,提的口号叫,只要会说话就会用电脑,结果很快发现我们18个人的学生创业团队,根本在当时的时代没法做消费者产品,因为你做出来人家都说好,但都用盗版。其次,我们不知道营销渠道怎么建。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又做to B,我们给银行和电信做业务,提供语音技术,解决海量动态信息的查询。我们辛辛苦苦做了半年到一年的试点,好几个都成功了,最终采购的时候大家都说我们要买就买成熟稳定有持续售后服务的公司产品,结果一套都卖不出去。最终痛定思痛,既然人家不信我,信华为,信联想,信中信,我们就把技术卖给他们,由他们来推给运营商推给银行我们来分成,才获得了科大讯飞的第一桶金。这个过程我们摸索了将近两年时间。所以,同样一个技术,不同的产品形态决定了企业的生死存亡。今天我们很多时候说某个创新企业,是企业家不行,是他技术不行,其实还真的是商业模式决定着我们的关键。今天随着讯飞的技术发展、影响力扩大,我们又开始是to B和to C的双轮驱动。 商业模式是在不断的探索和变化的。对一个创业者来说,千万不要因为某一个时期的痛苦或者收入没有到达,获得各界质疑,你就质疑整个产业的确定性。只要打开整个产业链,看看到底是技术市场管理,还是商业模式,哪个环节有问题,没准这个环节补上去,你就活过来了。 做一个企业持续的盈利,其实真的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今天我们的创业要做自己喜爱的事业,首先要有长期心态,同时还要有一个回归理性的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很多时候我们是自己把自己压垮,所以创业者一定要能够扛得住各种压力,你才可以成长。很多时候,我们科大讯飞一方面看到很多的表扬,另一方面一直不停的有质疑。我上个礼拜看到网上一篇报道,典型的标题党文章,说科大讯飞人才流失严重,人工智能产业口受阻。今天我跟大家分享一下讯飞的数据。科大讯飞08年上市以来,任命的三十多位总监以上高管无一人离职,历次期权激励的近700多位核心骨干离职率不到1%。可以说我们的高管和核心骨干的稳定性在全行业我估计不是数一数二的,至少也排在前10名的。可是就这种背景下不断的有人说科大讯飞人才流失极其严重,他们的发展受到人才的制约。 我想说的是,对创业者来说,你碰到这样的一些抹黑的介绍,你一定要内心足够强大,否则你就会每天都被各种各样的负面所包围,你就没法安心做你想做的事。所以记住,很多科技创业者都是一颗文艺青年或者科技青年的心,关于华为那本书《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我觉得写得非常好,其中一条就是华为把15万的知识分子,变成了内心非常粗糙的、产业上有共同目标的奋斗者,所以粗糙这个词真得送给我们的创业者。 产学研:科学家精神的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的科学家的结合 第三个就是源头技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们看到在中国今天把双创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什么中国的产学研合作绝大多数都不成功?根据科大讯飞的经验,我们认为,产学研合作,很多创业者可能也希望在大学建实验室或者跟某个教授来和获得初始的技术积累,和持续的创新的土壤。那么这里面,第一,企业主体地位是至关重要的,就是我必须能够理解把握这个产业。第二,合作机制设计。企业是不是有真正的利益分配机制,是不是真的是让他成为跟你分享未来的共同的创业者,这个太重要。今天在中国科技大学、在清华大学、在社科院语言所,包括我们现在在美国和加拿大的一些联合实验室,这些导师们都是跟讯飞共同成长。科大讯飞认为对历史上这些做出功绩人员的态度就是我们对未来的新的创业者的承诺,所以该给的股份一分钱不少。到今天为止,科大讯飞在产学研合作中所有的合作单位没有一个为了利益脸红过,没有一个曾经合作,今天反目为仇的。 讯飞在08年上市,大家说,为什么是科大讯飞?因为九九年,中国的语音市场都是国际巨头控制,IBM微软,摩托罗拉,包括日本的东芝和松下,很多人说你凭什么能够竞争得过微软、IBM?我告诉大家,首先,很多人看到的是我们团队勤奋,很专注。IBM做了很多别的事情,我们专注在语音。产学研的合作体系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落脚点,就是一定要有科学家精神的企业家和有企业家精神的科学家的结合。今天我们在座的创业者们,如果要想做源头技术,或者说未来真正有长远竞争力的技术创新,你首先要试图让自己成为一个外行眼里的内行,成为一个至少有科学家的鉴赏力的企业家,我觉得这一条非常之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