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 投稿

廊新网-主流媒体,廊坊城市门户

最强大脑共聚清华经管 跨界破解科技创新密码

2017-09-10 11:00:25     来源:央视网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9月9日消息,直击前沿,洞察未来,预见发展, 2017年9月8日,“洞见论坛——科技·驱动成长“在清华经管学院举行。论坛邀请到了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Brian K。 Kobilka,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张首晟,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饶毅,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汤晓鸥,清华经管学院院长、教授钱颖一等一批来自国际顶尖学府和科技企业的科学家、企业家和教育学家来到论坛现场共话科技·驱动成长话题,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烧脑“的科技盛宴。了解科技前沿,通晓产业动态,论坛分为专题演讲和圆桌会议两个环节进行。

  前沿论语 直击科技最前沿

  Brian K。 Kobilka:7年时间、花费25亿元、研制一种新药的成功率可能只有15%

  论坛首先进行的是主题演讲环节,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Brian K。 Kobilka和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分别以G蛋白偶联受体与药物发明和探索科技创新新动态为题发表主题演讲。身处学界最前沿,Brian K。 Kobilka在演讲中分享了他在药品研发方面的经验。他提到药品研发的成本非常高,而且风险很大,耗时很长,通常来讲,要开发出一个成功的新药,需要花25亿美元的投入,实现的周期是7-12 年左右,最终只有10%到15%的备选新药能够成功上市。如何对药物发展过程产生影响,Brian K。 Kobilka教授指出研究的每一步发展都和科技的进步有关,对受体的结构有足够的了解才可以使用电脑的帮助。他还提到了自己对镇静剂药物的研究,他们试图让药物激活人体好的因素,不激活坏的因素,减少镇定类药物的副作用。

  马化腾:过去看“用电量”,将来看“用云量”

  未来所有企业的基本形态是“在云端用人工智能处理大数据”

  作为一家科技公司的负责人,马化腾更关注科技发展和产学研的跨界融合。他以腾讯为例,从三个方面讲解了科技和商业如何能更好地结合,也为大家分享了他眼中未来科技发展的形态。首先,马化腾提到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科技越来越融入各行各业,在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大浪潮里,科技是所有产业界都必须去关注的。目前在全球市值最高的十家企业中,前五家在一年之内成为了以科技,包括以互联网、信息科技为主的企业。而这个变化只是近两年的事情,过去这些榜单里都是能源和金融巨头企业。而今年已发展为有七家公司是互联网和科技企业,腾讯和阿里都在榜单之中,其发展之快令人触动。随后,他讲到腾讯投资的几个基础性因素,第一个是AI,第二个是云计算,第三个是大数据,用马化腾的话讲,未来所有企业的基本形态就是“在云端用人工智能处理大数据”。腾讯更关注在AI方面的探索,他们最近在医疗方面也推出了类似的产品,用人工智能去处理医学影像。人工智能还会运用到金融等领域,以及日常生活和商业中的方方面面,马化腾预言这是一个大的趋势和潮流。过去把“用电量”作为衡量一个工业社会发展的指标,而未来“用云量”也会成为衡量一个数字经济发展的指标,马化腾说。大数据无疑又是AI和云的“刚需”存在,这是未来的一个方向。最后,马化腾提到产学研需要一些创新的生态,同时分享了他所了解的国外跨界融合的最新动态,以及腾讯暑期组织的腾讯粤港澳青年营的情况。他认为产学研是大有可为的,希望产业界和学校界能够更紧密地联起手来,共同迎接未来整个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浪潮。

  巅峰跨界 洞见极智“最强大脑“通力破解科技创新密码

  洞见极智,Brian K。 Kobilka、马化腾、张首晟、饶毅、汤晓鸥,钱颖一这些跨界“最强大脑”齐聚圆桌会议,围绕“科技”“产业”“教育”三部分依次展开探讨。在钱颖一院长组织下,话题聚焦于每位嘉宾深耕的不同科技领域,也就科技如何驱动产业发展、科技革新对教育体制和方法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入讨论。

  科学研究 进一步有一步的欢喜

  主持人和嘉宾都在论坛中提到他们只听懂了部分Brian K。 Kobilka教授的演讲。马化腾表示自己只听懂了30%,而钱颖一教授调侃道可能自己连30%都没有,他邀请饶毅教授又为大家科普了G蛋白偶联受体这方面的研究。一个听起来都这么难懂的研究,Brian K。 Kobilka教授进行了27年的努力,“但这是一个让人兴奋的过程,学到了一些新的东西,逐渐获得一些小的信息,这对于科学家来说非常有收获“。从小的进步中获取很大的乐趣,这是科学发现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人工智能是否能取代人脑?它为什么这么热?

  作为神经科学领域的专家,在谈到人工智能话题时,饶毅提到神经科学的研究会一直存在,目前受到重视,少部分研究是因为AI造成的。饶毅提到思维记忆到科幻还差的很远很远,我们有生之年都不可能实现。人工智能的进步是有限的,但是具体的一些研究,比如一些脑部疾病和睡眠问题可能能有一些突破。“把人工智能模拟成人的,我认为百分之百的都是假的“,饶毅说。

  现在的人工智能炙手可热,可在2011年前,做人工智能的人却“羞于启齿“自己的研究,汤晓鸥介绍道2011年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分水岭,首先是因为市场有了新需求,二是产生了大量的数据,三是硬件的训练平台,最后是深度学习的框架为这个研究提供了可能,这四个因素加起来为人工智能的突破实现了可能。汤晓鸥补充道,AI目前在三个方向用的比较多:一是语音识别,二是看的能力,三是自然语言的理解,自然语言目前是最火的。

  马化腾提到,人工智能演化的第一步肯定会成为人类的帮手,成为人来研究和解决下一代技术时的一个助手。

  张首晟提到人工智能突飞猛进是因为计算能力的指数增长,以及大数据的产生和算法的改进。整个信息时代的计算能力,按照摩尔定理突飞猛进的速率在成长的过程中。整个计算机的芯片如果按照摩尔定理往前推进会遇到非常大的瓶颈。由此出发,12年前左右,张首晟的团队提出了拓扑绝缘体的概念,这项研究在2007年被评为十大发明之一。

  他讲到科学研究需要“灵感“的支持,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科学家需要一个非常自由的思想和跨界火花。

  如何跨界将产学研结合? 饶毅坚持“I 、E、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