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有序生长,离不开城市更新。在近几个月中,城市更新多次被中央提及,让“城市更新”这一话题再度走进大众视野,收获超高的关注度。而在城市更新的道路上,上海又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
8月26日,上海弘安里项目邀请相关专家,在弘安里实景示范区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圆桌论坛活动,共同探讨“上海城市更新的探索与实践”。
【资料图】
石库门头、红墙青砖、窗台窗框,实景示范区呈现出浓厚的海派建筑风格,仿佛将人带入一个独立的世界。几组复建的历史风貌组团建筑,还原老上海石库门里弄那种海派风情,历史与现代融为一体。 >
“探索是一种前瞻,实践是一种态度。城市更新,作为全球卓越城市永恒的城市命题,如何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如何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尊重、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如何才能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这些都是上海弘安里项目在开发过程中的时代课题。”正如招商蛇口上海公司副总经理赵清宇所言。
现场goa大象设计总建筑师梁卓敏分享了虹口17街坊一步步焕新重生的过程,也是弘安里团队与设计单位团队一点点更深入了解虹口17街坊的地脉、历史、文化的过程,中途数易其稿,也征询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梁设计师提到:每一次纠结和斟酌都希望能兼顾历史原貌的保留以及现代人居的需求,我们打造的弘安里不仅仅是满足现代人的居住需求,也是献给上海这座城市的风景,想留下石库门这张名片的尝试。 >
上海市房地产科学研究院严荣院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同济大学国家现代化研究院城市更新中心徐磊青主任以及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邹勋,就城市更新中的“保护”、“更新”、“公共价值”几个议题,各抒己见,互动交流,思想碰撞,立足当下,探讨上海这座城市如何更好地连接过去与未来。
l 彰显海派文化,弘安里“保护”与“更新”的历史风貌实践
上海城市更新已经进入崭新的阶段,处理好保护与更新之间的关系,兼顾地区发展和风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上海最新发布的城市更新行动方案,明确要坚持传承和彰显海派文化。
邹勋院长也在圆桌会谈上说出自己对历史建筑保护上的看法:“历史建筑风貌保护的难点在于,我们如何来界定保护和更新之间的边界?即坚守历史建筑保护的底线。在这一点上,17街坊里弄住区就做到了在不同比例的建筑中,抓到最重要的保护内容。”
徐磊青教授表示:“城市更新的过程,不仅要从商业角度审视,更应可持续地推进。上生新所、建业里,保护建筑+商业的模式案例在上海不胜枚举,但弘安里石库门建筑群落结合时代需求,在为人居本质服务的同时,传承海派文化,提升环境风貌,是一种当代人居住宅模式的城市更新新实践。
“目前,上海城市更新最主要的原则是要坚守“公共价值”,要以公共利益为导向。历史建筑的保护既要强调保护和利用,更要强调单体建筑保护和风貌区的保护,方方面面都要兼顾。在这个新的探索模式下,弘安里为城市做出了一个较好的示范样本。”严荣院长强调。
历史建筑保护与城市更新的紧密关系,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双重重要性,专家们看重的方面各有不同。在实践中,作为上海市第二批历史风貌保护街坊,弘安里按照上海城市更新发展方案的指引,在遵循“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原则的前提下,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加强保护传承的同时,重视旧里的活化利用,将历史风貌保护与城市发展、现代人居需求有机结合,探索历史文化风貌保护的新路径。
l 海派历史与现代人居的完美融合,打造独具魅力的综合社区
如何在海派历史风貌和人居需求中间找寻一个平衡点,也许可以将弘安里示范区的呈现,作为弘安里对于这一重大课题的回答。
建筑设计上,弘安里还原了石库门里弄肌理,维持了3条主弄及数条支弄的布局,溯源旧址建筑风貌,运用近10种立面工艺技法,再现Artdeco、早期石库门、后期石库门、新式里弄、沿街中式5大建筑立面风格,呈现组团建筑风貌的丰富性。深居其中能感受到海派石库门里弄的高级烟火气。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