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新闻网-主流媒体,廊坊城市门户

名角面对面 | 吴桂云:戏曲土壤滋生“北方戏窝子”

2023-05-12 21:23:42 来源:河北新闻网

视频摄制:赵仕嘉

人物印象:


(相关资料图)

吴桂云,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代表剧目有《钟馗》《长剑歌》《南北和》《狸猫换太子》《辕门斩子》等。

燕赵都市报纵览新闻记者旭光

又一次接到采访吴桂云老师的任务时,一度担心“无料可挖”。然而事实证明,所谓的担忧纯属“庸人自扰”,5月11日,在位于石家庄桥西区的吴桂云戏剧家工作室,和吴老师聊她的钟馗,聊她的爱徒,当然还聊“北方戏窝子”。

谈角色:正筹划“青年摇滚版”《钟馗》

从艺40年,一出《钟馗》演了30多年,某种意义上,吴桂云已经成为这个角色的“形象代言人”。

2016年首届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闭幕式上,吴桂云表演了全本《钟馗》,这次在石家庄举行的全国戏曲(北方片)会演暨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又应邀在开幕式上表演《钟馗》“院试”一折中赋诗选段,“开幕式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每一个剧种的特点展现给观众,我这段表演大约5分钟,是咱们河北梆子《钟馗》的经典情节之一。”

在这个片段中,吴桂云扮演的钟馗要一边唱一边写“一树梅花一树诗,顶风冒雪傲奇枝,留取暗香闻广陌,不以颜色媚于斯”。严格来说,这四句唱腔不属于河北梆子,风格上融入了京韵大鼓和南方丝竹的元素。“我们的前辈老艺术家,觉得这段还用梆子腔去唱的话,老了一些,不太合情合理。为什么?因为要赋诗了,这是一种浪漫的、想象的东西,而梆子是实的。比如,我一念白‘梅花为题’,音乐起,这就是一种意境感。”

据吴桂云介绍,《钟馗》这部戏1985年创作出来之后,这段唱腔很快流行于北京的各大艺术院团。“这段创作很成功,很吸引人,30多年没改动过,这就是我们前辈艺术家的智慧。你听第一句‘一树梅花一树诗’,是不是和骆玉笙先生唱的《四世同堂》那个‘仇恨燃九城’的旋律很像?”

这次会演,不同剧种的多位名家说得最多的词就是“守正创新”,还召开了专门的研讨会,对此吴桂云也持同样的观点,并且强调“正”是根本,只有守住“正”才能有“新”。事实上,《钟馗》也一直紧跟流行风向,并且恰如其分的植入表演之中,“20世纪80年代,曾经流行迪斯科,《钟馗》便加入了这些元素,其中‘洞遇’一场,小鬼的舞蹈用得最多;撞柱那段则用了霹雳舞的灯效,深受观众喜爱,我也是因此喜欢上这部戏的。”吴桂云说,“我们开始筹划青年摇滚版《钟馗》,这种现代流行艺术与传统艺术相结合的新颖构思已经形成,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河北梆子。”

谈爱徒:梅花奖表现“超出想象”

5月10日晚上,吴桂云陪同爱徒郝士超参加完在广州进行的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评选之后,坐高铁返回石家庄。

郝士超是河北梆子的优秀青年代表,也被视为下一任“钟馗”的最佳人选之一,这次冲击梅花奖表演了三折戏,一折《林冲夜奔》,一折《野猪林·白虎大堂》和一折《瓦桥关·血战瓦桥》。“折子戏是最难演的,是每个大戏最精彩的部分,主要展现一个人的全部技能,几乎没有喘息的时间。”吴桂云说,“行内有句话叫‘男怕《夜奔》女怕《思凡》’,懂戏的都知道《林冲夜奔》的难度和含金量有多高,因为需要演员载歌载舞,无论是专业技巧,还是人物塑造、体力耐力等方面,都要展现得淋漓尽致。”

对于郝士超这次的表现,吴桂云用了“超出想象,超级完美”来形容,1200人的剧场座无虚席,而且很多年轻观众。演出《林冲夜奔》一折时,郝士超尚未出场,只在后台内喊了一声“啊哈”(行业术语“闷帘”),立刻引得满场喝彩。“本来我还担心广州观众是否认可咱们河北梆子,万一冷场多尴尬,这一下我就彻底放心了。”吴桂云说,“郝士超出来后,我一看那个状态,气定神闲,步伐稳健利索,不慌不乱,动作扎实、规范、飘逸、潇洒,原本预计全场能有5至7个‘好儿’就够了,结果一出场一亮相就有3个‘好儿’。我左边是江西观众,一个劲说‘比杂技还好看’,右边的广东观众则说‘河北梆子太好了’。散场的时候,好多观众拥到了舞台前面,要和郝士超合影签名,一些小姑娘都激动哭了,那种热烈的氛围也把我感动哭了。”

5月12日,全国戏曲(北方片)会演暨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闭幕式上,河北梆子的老中青三代演员同台表演经典剧目《宝莲灯》,郝士超扮演劈山救母的沉香。而早在2008年一次演出《宝莲灯》时,吴桂云就对郝士超有过唱法上的指点,“当时我觉得这个孩子武功非常好,但唱的方面有些欠缺,有可能影响到他的艺术生涯,我就和他进行了交流,告诉他一些我的看法,努力把最好的声音留给观众。”

谈戏曲:拥有北方“最好的土壤”

吴桂云说,这次在石家庄举行的全国戏曲(北方片)会演暨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影响很大,起码让全国人民知道了河北梆子在河北,“北方戏窝子”也在河北。

“毫无疑问,咱们河北就是名副其实的‘北方戏窝子’。”吴桂云说道,“俗话说,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而河北拥有北方戏曲最好的土壤。我的老家在任丘、高阳、雄县、安新一带,现在归雄安新区,小时候每次放假回家,乡亲们知道我学唱戏,就说给唱一段吧,我们家院子里、墙头上都围满了人,他们高兴得不得了,直到现在还记忆犹新,乡亲们都说‘咱们的家乡可是个戏窝子啊’。”

但是,年龄尚小的吴桂云,当时并不明白什么是“戏窝子”,更不明白这三个字意味着什么,直到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才有所感悟。“可以这么说,上至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下到偏僻的山村,不管在什么地方,不论是什么剧种,不拘规模人数,只要有戏曲院团,里面肯定能找到河北戏曲人的身影。比如这次会演,好几个院团领导就是咱们河北人。”

为什么河北盛产戏曲人才呢?追本溯源,在于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根基和良好的传承。“早年间有这么一个说法,叫北京学戏,天津唱红,上海挣钱。河北正好处在这个区域,尤其是大清河两岸那一带氛围非常好,堪称戏曲人才基地,培养了无数名角,撒遍全国。直到现在,还经常有外省市的剧团去那里寻找好苗子,包括我们河北梆子剧院前年也去那里招了二三十个孩子。”

5月12日,全国戏曲(北方片)会演暨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便将落下帷幕,但曲终情未尽,吴桂云说:“衷心希望全国的戏曲人,多来河北这个‘北方戏窝子’进行交流,感受一下河北戏迷和票友的巨大热情。”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