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 投稿

廊新网-主流媒体,廊坊城市门户

“家庭施暴者”的救赎

2016-12-15 12:02:38     来源:新浪

  在中国,拯救家暴者的道路幽暗而艰辛。一是自我认识不足,主动寻求帮助的施暴者寥寥;二是政府、社会支持力度有限,很多帮扶机构面临着经费与法律支持的双重困境。

  但这让刘娟“觉得很丢脸”,她没对任何人提及此事,甚至没告诉自己的父母。

  陶勑恒介绍,国外对施暴者进行辅导是由法院采用司法判决的形式,要求他们必须参加,是强制性的。如果施暴者连续两次不参加,则面临着进监狱的风险。

  他不断地问自己,“我的爱人难道连说话的权利都没有吗?我可以去剥夺她说话的权利吗?当时为什么不让她说话呢?”

  他感到,潘多拉的盒子慢慢关上了。

  他不确定自己是否迟疑了一下,紧接着,他的拳头如雨点般砸了下去。

  (记者 李兴丽 实习生王婧祎)

  剥洋葱般的自审

  敏感、惊慌的儿子让刘娟最终下定决心离婚,“怕孩子长大以后会有心理阴影。”

  他一下子语塞。

  片子的第五集提到了中国白丝带志愿者网络,一个为施暴者提供免费热线咨询的组织。贺伟先在网上查了资料,几天后拿起了电话。

  在贺伟的家庭中,这种行为“没什么大不了的”。贺伟的父亲虽然没有打过母亲,但经常骂她,母亲也从不回嘴。有次村中搞建设,他的父亲和村支书起了分歧,协商不成就把村支书揍了一顿,从此在村里“很有面子”。

  贺伟说,他有一次打前妻,正赶上公司遭遇重大事故,虽然不是他的责任,但领导每天把他们几个小组长叫去开会,一开就是几个小时,不停地骂骂咧咧,还威胁要扣奖金。此时前妻在家里挑他的不是,他“只想一个拳头让她闭嘴。”

  有一次,白丝带热线的志愿者问他,“你爱人有没有说话的权利?”

  改变

  并不平坦的前路

  团体辅导是国际上公认的最成熟有效的帮助施暴者的方式。“将施暴者集中在一起,让他们充分地表达,更有利于他们学习社会性别的观念,而且会帮助他们学会一些良性沟通方式。”陶勑恒说。

  刘娟也曾向父母求助,贺伟也曾保证不再打人。

  社会竞争中的自我期待像催化剂,在受挫时会点燃原生家庭中的暴力传统。陈敏提到,传统文化中男性主宰的文化导致男性在社会地位、事业、金钱等方面有更高的追求,但如果男性达不到期待的成就,往往会造成一种内心深处的自卑。

  (贺伟、刘娟、顾媛均为化名)

  贺伟甚至有两次当着孩子的面打她。还没学会说话的儿子被父亲的拳头吓得号啕大哭。

  沉默并未阻止事情恶化。几个月后,儿子出生,家庭琐事骤然增加——吃虾会不会限制泌乳,孩子用不用尿不湿,满月要不要剃胎发……像拉开了潘多拉的盒子,贺伟的拳头越发频繁。

  母亲心疼顾媛,到了后半夜还是生了火。父亲回家后大发雷霆,他不仅重新浇灭了炉火,还拿起铲子,把煤炉子整个挖开了,“像疯了一样”,把蜂窝煤还有炉渣甩得满屋都是。

  拳头下的婚姻

“家庭施暴者”的救赎

  刘娟和顾媛的故事,在我国超过一亿个家庭中反复发生。据全国妇联和联合国妇女基金会统计,我国约有30%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其中90%的受害人是女性。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咨询都能拯救施暴者。白丝带咨询热线负责人张智慧说,根据美国和中国台湾的经验,对施暴者辅导的成功率,大约为百分之六七十。

  她惊愕得说不出话来。

  但刘娟在绝望和恐惧中只等来了变本加厉。

  顾媛慢慢长大了,她时常自卑,羡慕同龄人有和睦的家庭。她恨父亲,可父亲似乎给她留下了某种烙印。有一次顾媛和丈夫吵架,她忽然觉得很不耐烦,顺手抄起一本书猛砸自己的腿,边砸边喊,“你能不能别说了!”

  陈敏担心,即使开展免费团辅活动,也找不到多少施暴者去参加。她解释,去了就意味着被贴上了“施暴者”这个标签,而且团辅会遇到别人,他们不愿意给人留下坏印象。

  据全国妇联和联合国妇女基金会统计,我国约有30%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按照2014年《中国家庭发展报告》公布的,我国共有家庭4.3亿户计算,贺伟是一亿分之一的施暴者。

  “暴躁、易怒、小心眼、斤斤计较”——即便已经离婚两年,刘娟回想起来仍然愤愤不平。“他把钱看得太重了,结婚后一起旅游居然AA制”。

  接受了多次咨询后,贺伟认识到自己不是天生的变态或者狂躁,而是后天习得的施暴者,“是可以改变的。”

  2016年11月,第四届中国白丝带志愿者年会上,志愿者们在白丝带旗上留下手印。 受访者供图

  刘娟担心暴力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而顾媛就是暴力环境中长大的孩子。

  她还记得,很小的时候,县城里还没有集中供暖,到了冬天家家户户烧煤炉子。有一天晚上,家中战火又起。父亲把一壶冷水倒进煤炉子里,火被浇灭了。他勒令任何人不准重新生火,随后摔门而出。

  贺伟甚至主动参加了培训,申请成为白丝带志愿者。他希望能给其他的施暴者分享自己的经历。“能否改变,关键还在自己的决心有多大。”贺伟说。

  那是一个北方的冬夜,可屋里似乎比外面呼啸的北风还要冰冷。

  顾媛说,那一瞬间,她被自己惊呆了。她恍惚看到了二十年前,那个举着铲子、满脸戾气的父亲。

  那是2011年底,刘娟怀孕快七个月了,两个人靠在床上聊天。刘娟提出,贺伟的工资卡应该由自己保存,方便做一些理财。她猜到丈夫可能会有抵触,但没想到,丈夫立刻火了,一脚踹到她孕晚期略显浮肿的腿上。

  白丝带运动最初兴起于加拿大,资料显示,1989年12月,暴徒在一天内枪杀了14位女大学生。悲剧发生后,加拿大的一群男士认识到自己有责任站出来,他们决定在手臂上佩戴白丝带,作为反对男人对女性施暴的象征。

  有人担心,自己将来也会是一个打妻子的男人,因为自己的父亲在家也打过母亲;有人内疚,自己打过女朋友耳光,没想到恋爱中有过暴力行为的,将来极有可能会在婚姻关系中重现;有人急切,询问有没有为男性举办的预防男性成为施暴人的培训班。

  2013年,中国白丝带志愿者网络成立,发起人是北京林业大学性与性别研究所所长方刚博士。他设立了“白丝带终止性别暴力男性热线”,提供针对施暴者、受暴者、暴力目击者的免费咨询服务,还在各地开展活动,传播白丝带理念。

  贺伟迄今记得,那天夜里,在他拳头挥下去的瞬间,妻子蜷在床上浑身发抖,睁大眼睛看着他,从喉头深处发出嘶吼。

  接受了数次咨询帮助后,丈夫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开始写日记,记录自己的种种错误认知和行为。

  顾媛的小学和中学,是在父母的争吵中度过的。父亲每每发脾气,都会朝母亲大声吼叫,母亲也不让步,两个人的嗓门逐渐加码,直到父亲最终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