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 投稿

廊新网-主流媒体,廊坊城市门户

“家庭施暴者”的救赎(2)

2016-12-15 12:02:38     来源:新浪

  21世纪初,白丝带运动传至中国,一些高校、各地妇联都相继举办了相关活动。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白丝带运动的代言人是冯远征夫妻,冯远征因成功饰演《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的家暴男火遍全国。该剧也让“家庭暴力”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词。

  拳头击碎了四年的婚姻。

  然而,关系只得到了短暂的改善。没多久,丈夫暴力行为重现,这次他把一盆洗脚水浇到了妻子身上。

  方刚认为,施暴者是家庭暴力的源头,只有改变了施暴者的认知和行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家暴问题。同时,白丝带热线必须摒弃对于施暴男性的刻板印象,不把他们看作是“坏人”,而是把他们视为可以帮助、成长的朋友。

  与饱受同情的家暴受害者不同,施暴者长期以模糊、隐匿的方式远离公众视野。在研究中,社会性别与法律研究专家陈敏曾窥见沉默的施暴者群体。她发现,相当一部分施暴者否认自己是施暴人,但在团体辅导活动中,他们能从别人身上辨认出施暴行为。

  顾媛说,父亲有时会踹母亲的肚子,有时会抽耳光,还有一次摔了个啤酒瓶子,试图用碎瓶子去扎母亲的脖子,被大哭着扑上去的她拉开了。

  2010年,从农村一路奋斗进城的贺伟,在江苏无锡买房安家,他是家族男性中唯一走出来的,是家人的骄傲。但他的工作并不顺利,因为性格内向,他和同事经常因为沟通不畅发生矛盾。在家里,他希望通过武力获得不容置疑的权威。

  前妻刘娟性情温和,平素爱好不多,喜欢在朋友圈里晒自己做的饭菜。6年前,通过亲友介绍,俩人认识,并很快结婚。2014年春天,二人离婚时,儿子才刚刚两岁。

  长大后的孩子

  贺伟离婚了,孩子每个月有一半的时间去妈妈那里。这个三十岁的男人开始觉得孤单。2014年9月的一天,他无意间看到电视上在播——有的女人被活活打死了,还有人最终忍无可忍,选择以暴制暴,杀死自己的丈夫。

  现在,他很认真地对待儿子和他一起生活的半个月。这位曾经凶悍的父亲会精心置备亲子装,像所有的孩儿奴一样,举着手机忙不迭地记录儿子换的每一颗牙齿。

  张智慧记得,一年前,一对夫妻都拨打了白丝带热线。丈夫以前发生过婚外情,妻子虽然表面上原谅了他,但心里耿耿于怀,反对丈夫参与一切社交活动。

  贺伟没想到妻子会真的和他离婚。他一直以为妻子是那种“离了他就活不下去的女人”。

  《中国妇女状况》白皮书中则提到,我国每年家庭解体有25%是由家庭暴力引起。

  大约每两个月,刘娟就要被揍一顿。贺伟说,自己有时还会捶家具,有时还会打自己,但目的也是吓唬妻子。

  贺伟说,这本书让他认识到,前妻离开他是对的,孩子如果生活在暴力的环境中,虽然看似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其实伤害非常大。书中还把施暴人分成了几种类型,贺伟对号入座,认为自己是后天的习得暴力者。

  贺伟第一次打电话过去,是一名男性志愿者接听的。听了贺伟的经历,对方提了三个建议,一是要发现自己的情绪爆炸点,一旦接近赶快抽离。二是培养有益的兴趣爱好,如爬山、参加公益活动等,合理释放压力。三是持续接受咨询,有条件的话在当地寻找心理医生,面对面地进行咨询。

  贺伟开始敢于正视自己的缺陷。他每周都拨打热线,还购买了研究家庭暴力的书籍。像剥洋葱般,他一层一层地探究,慢慢认识到自己是如何成为一名施暴者的。

  张智慧说,白丝带面临着经费不足的问题,如果要在全国范围内都开展活动,需要政府的支持。他提到,在台湾,每个县都有一到两家有资质的专业机构为施暴者提供心理咨询,施暴者需要接受20次辅导,费用由政府支付。

  钱还不是唯一的问题。事实上,像贺伟这样主动寻求帮助的施暴者并不多,记者了解到,包括红枫、白丝带在内的多个家暴咨询热线,绝大多数求助者都是家暴的受害者。

  三十而立的年纪,作为家庭暴力中的施暴者,贺伟开始自救。

  11月,贺伟专程来北京,参加第四届白丝带志愿者年会。会上,他见到了博士方刚。方刚告诉他,白丝带计划在明年开展免费的施暴者团体辅导小组活动。

  “他们最想知道的是,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生活中,避免自己成为施暴人。”陈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