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新闻网-主流媒体,廊坊城市门户

缅怀《诗经》研究学术泰斗夏传才先生

2018-02-13 15:16:09 来源: 吉网

缅怀《诗经》研究学术泰斗夏传才先生

2月7日,享誉海内外的《诗经》研究大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著名学者、诗人、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夏传才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石家庄逝世,享年94岁。夏传才先生是海内外公认的古代文学研究专家,更是《诗经》研究的学术泰斗,他在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诗经研究史概要》,以及之后主持创立的中国诗经学会,为新中国诗经学研究开拓了崭新的局面。夏先生孜孜不倦、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虚怀若谷、诲人不倦的治学态度,都在激励后辈学人在诗经学研究中“景行行止”。

夏传才上世纪50年代从事古典文学研究,毕生精研《诗经》,著述等身。

1982年夏先生出版《诗经研究史概要》,随后《诗经语言艺术》、《诗经语言艺术新编》、《思无邪斋诗经论稿》、《思无邪斋诗经文钞》、《二十世纪诗经学》、《诗经讲座》、《不学诗,何以言》等一批诗经学专著相继问世;论文更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此外夏先生还主编《诗经要籍集成》、《诗经要籍集成二编》、《世界汉学诗经学》等大型《诗经》研究丛书和工具书《诗经学大辞典》。并因此形成了鲜明的学术个性,享誉学界。1993年8月夏先生发起成立中国诗经学会,当选首任会长,为海内外《诗经》研究搭建平台。学会不仅将年会论文集结出版,还定期出版《诗经研究丛刊》,推动了中国诗经学的研究和发展。

除《诗经》研究外,夏先生还有《十三经概论》、《论语趣读》、《诗词入门》、《建安文学全书》(主编)等著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一代名家的深厚学殖。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夏传才先生一生跌宕起伏,出生在安徽亳州贫苦家庭的他,幼时的记忆是母亲靠为人洗衣缝穷,一个铜板一个铜板攒起来送自己到学堂读书。

少年时国难当头,夏传才从十四岁投身革命到五十五岁回河北师范学院(已并入河北师范大学)工作,经历了国家和民族天翻地覆的变革,自己三陷囹圄,英壮之年蹉跎殆尽,他曾回忆自己在苦难之中,常常背诵《孟子》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来激励自己。

1979年,夏先生重回大学工作,主编《河北师范学院学报》,为了把这份校内刊物办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他向当时多位大家约稿。他的再传弟子、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易卫华回忆说:“夏老师博闻强记,那时候为了把学报办好,他去向全国各学术领域的名家约稿,有很多佳话留下来。比如他可以背出《资本论》任意篇章的原文,去跟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专家讨论《资本论》能半日不倦。很多大学问家之前觉得自己的文章发在一个校内刊物上‘掉价儿’,夏先生和他们一聊,这些大师们就觉得文章发在他这里,能衬得起自己的地位。”正是因为夏先生这样孜孜不倦地工作,使得当时的《河北师范学院学报》开领新风,荟萃名家,很快就从一份校内刊物,成为了国内社科成果重要的刊发阵地,很多学者都以能在夏先生主编的学报上发表文章为荣。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夏先生与《诗经》结缘是在1941年,当时他逃亡到陕西宝鸡,这里是周王朝发祥地,置身秀丽的风景与丰富的历史传说中,让他在翻阅朋友家藏《诗经》旧籍过程中,对诗中描写的那些先秦故事愈发心驰神往,从此心中产生了自己要译《诗经》的夙愿。但是从那之后自己半生颠沛流离,直到近花甲之年时,夏先生才能一偿所愿,把后半生的全部心力,投入到《诗经》的研究中来。

诗经学在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近百年的现代诗经学,是对传统诗经学的继承、革新和发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有学者悲观地认为,《诗经》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著作,其研究课题已被挖掘殆尽。夏先生重回大学工作后,便着手进行酝酿已久的《诗经研究史概要》的写作。那时候,他白天编辑学报,业余时间写书和搜集资料。夏先生精力过人,惜时如金,每天都要埋头写作到凌晨两三点,并且从来都不午休,他自己解释,“从前已经耽误了几十年,后半生要用休息的时间补回来。”

1982年4月,《诗经研究史概要》一书正式出版,这部著作充分挖掘了《诗经》在文学、历史学、语言学、比较文学、文献学以及考古学、人类文化学等多层面、全方位的学术价值,正如杜甫笔下“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有学者评价这本书“发现了前人所未发现的问题,讲了许多前人没有讲或没敢讲的话”,“对一些问题作了较有说服力的分析阐述,使至今尚众说纷纭的问题有了端倪”,该书的出版,使国内几乎停滞的《诗经》研究开始了一次重要转型,《诗经》研究,从观念到方法,也因此产生了质的飞跃。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讲台上的夏先生温文儒雅,平时他尤其注重提携后辈。中国诗经学会现任会长王长华教授是夏先生回校后的第一批学生,他回忆,“夏先生到学校的时候我读大二,有一次他到中文系作报告,内容就是关于《诗经》的。下课后我跟他说了一点自己对《诗经》的见解,他说‘你的想法很好,把它们写出来,我给你发表’。1981年2月,那篇很稚嫩的文章发表在了《河北师范学院学报》上,成为我发表的第一篇学术文章。他教我们学‘诗’,指导每个学生从历朝历代学者的‘注诗’中选一种自己喜欢的,把305篇诗和注解都抄一遍,然后跟他讲讲为什么选这种注解,这个过程下来大家对于《诗经》就入门了。课余时间他还教我们检索资料,比如《孟子》里引‘诗’的情况,抄到小卡片上归好类。如果他看到学生有什么困难,无论是学业上还是生活中,不用学生开口他就会主动帮助。”

1993年,在夏传才的发起和推动下,中国诗经学会正式成立,他担任了学会第一任会长。从此中国诗经学有了组织和平台,学者们能够通过学会集中交流,学术研究氛围也更加规范,弘扬了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并将《诗经》推上世界文化的舞台。学会每两年举办一次年会,将海内外的诗经研究者团结在一起,目前学会在国内拥有500余名会员,以及日本、韩国、美国等海外会员100余人,几乎囊括了海内外所有诗经学研究大家。

学会秘书曹建芬长期为夏先生整理文字和书稿,说起与先生的合作,她激动得话语哽咽:“每天来夏先生家里时,只要在楼道里敲敲书房的小窗户,先生就知道我来了,亲自拄着拐去开门。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杜志勇告诉记者,夏先生在晚年仍是手不释卷,学生们每次来家里看望老先生时,他都是在自己的小屋子里伏案写作,直到去世前,仍然一边吸氧一边执笔整理世界诗经学相关的研究材料。

夏先生生前将自己的上万卷藏书,都捐赠给了河北师范大学,只留下了自己屋中一架图书。在这紧凑局促的小屋里,除了书架,仅有一床一案一椅,早春温暖的阳光透过逼仄的小窗洒在书桌上,仿佛夏先生还坐在那里翻书写字。

如今中国诗经学的发展,饮水思源,令人想起《诗经》中的《甘棠》中传诵千古的名句,“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那甘棠树郁郁葱葱,莫要剪枝莫损害,因为召伯曾休息在树阴下)”。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