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新闻网-主流媒体,廊坊城市门户

互联互通!一小时交通圈串起京津冀协同“动脉”

2021-11-15 11:17:09 来源:经济参考报

手持一张公交卡,就能在京津冀范围内乘车畅行无阻;遇到远距离出差任务,有京津两地三大机场可供选择;跨省通勤上下班,不必担心因某一路段交通事故而被迫原地等待……京津冀协同发展7年多来,环首都一小时交通圈已基本形成。

作为国家部署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重大战略之一,京津冀协同发展自2014年实施以来,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累计打通或拓宽32条对接路,总里程达到2005公里。交通路网互联互通,带来的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交汇,更带动了城市群的发展。

打通“断头路” “天然屏障”变通途

一条潮白河,隔开了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三河市燕郊。一段从北京朝阳区出发,一直延伸至潮白河西岸的徐尹路,还没贴河堤就被围栏挡起。河道只有1公里宽,但住在对岸河北燕郊十几个居民小区的人要多绕12公里路才能回家。这是多年以前记者在京冀交界处采访时的景象。

曾几何时,过河进京成了无数跨省通勤上班族心中的痛。“以前进北京只有两条路。本应是一条直线,却要绕三四个弯。”家住三河市燕顺路街道美林湾小区的王旭回忆起曾经通勤的经历无奈地说,“早晨不到7点从家出发,8点半才到单位,时间都耽误在路上了。”

途经燕郊的102国道是廊坊北三县进京的主要通道。这条始建于1984年的交通“动脉”,随着车流量增大,已陷入长期严重拥堵,每到早晚高峰期,多处路段便形成“血栓”,打通进京新通道势在必行。

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号角吹响。作为区域协同发展的“开路先锋”,交通一体化与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一道,被确定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率先突破领域。京津冀一批存在多年的“断头路”,迎来历史的转折时刻。

一年后,三河市正式启动燕潮大桥建设工程,列入燕郊高新区与北京市通州区路网对接重点项目。此后,一条“玉带”横亘在潮白河东西,把三河潮白大街和北京徐尹路连接起来。王旭说,大桥通车后,她从家到单位最快只需半小时,不仅通勤时间大大缩短,路程也减少了一半。

潮白河上的这短短“一横”,拉了城市间的距离,更温暖了人心。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7年多时间里,像燕潮大桥这样的接线桥、“民心桥”还有很多。正是理念的开放和规划的协同,使得三地打通“断头路”有了实质突破。

沿三河市主城区一路向东,驶过安街,便到达密涿高速三河南连接线。驱车行驶在这条新建的交通干线,沿途路面坦,环境干净整洁,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一条仅有5米宽的乡级公路。

“以前这段路只是一条连接两个乡镇的三级路,不仅路基狭窄、大车无法通行,还是一条与天津接不上的‘断头路’。”谈及过往,三河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王铎说,流经此处的泃河成为津冀之间的“天然屏障”,更让河对岸天津境内的仓桑公路显得无比“沧桑”。

几年前,天津市蓟州区启动仓桑公路拓宽改建工程,将县道一举提升至省道水。然而,由于河道纵贯南北,拓宽的新路依然是一条“断头路”。

为了打通两地之间的瓶颈,津冀两地交通运输部门进行了多次对接。最终,一座依托河北参与出资、天津提供技术和施工团队而建成的泃河大桥跨河而生,河北境内的密涿高速三河南连接线也同步施工。

2020年6月,线路全线通车运营,蓟州与三河之间的瓶颈彻底打通,津冀两地获得“双赢”。经常往来京津冀三地的货车司机张强告诉记者:“如今从天津市蓟州区桑梓镇到北京通州也只需半小时。”

记者在现场看到,道路两旁,万米骑行步道绵延伸展,交通驿站、主题小品、休闲设施等特色景观点缀其间,错落有致的景观带与泃河交相辉映,使道路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大七环”中间的一条城市绿廊。

去年,天津市蓟州区开通了跨省运营的蓟55路公交车,公交站点就设在这条路两旁,每逢节假日,一些天津市民便乘坐公交车来这里休闲娱乐,道路的功能从通勤转向生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作用愈发明显。

关键词: 一小时交通圈 京津冀 断头路 天然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