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 投稿

廊新网-主流媒体,廊坊城市门户

单车第一镇的福与祸:共享单车爆发后 进入漫长冬季

2017-09-27 20:00:02     来源:腾讯网

  天津市武清区王庆坨镇,被外界称为"中国自行车第一镇"。常住人口4万多人的小镇,六七百家各类自行车整车和零部件生产企业聚集。

  2016年出现共享单车风潮后,产生了千万辆的自行车生产规模,其中大量订单进入王庆坨,给这里的自行车业带来一时间的繁荣。

  高度集中的繁荣期和包容期过后,国内各大城市纷纷限制共享单车投放。王庆坨镇的一些承接此类订单的企业被拖欠货款,甚至停产、倒闭。他们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经历了"低谷-爆发-低谷"的倒U型发展之路。而与此同时,此前还能勉强度日的传统单车销售业绩,在共享单车的冲击下,一蹶不振,订单量很难恢复到一年前的样子。"鸡飞蛋打的感觉!"当地一位车企老板沮丧地告诉第一财经1℃记者。但他们也在开拓思路,寻找新机遇。

  突然而来的幸福

  从京沪高速的王庆坨出口驶下,迎面首先看到数块自行车产品的广告牌,山地车、电动车、童车等品种应有尽有。这里便是王庆坨镇。

  王庆坨镇目前有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企业六七百家,其中整车企业100多家,其余为零部件生产企业,可生产叉架、轮毂等零部件。天津市自行车电动车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16年天津市自行车产销4225.1万台。当年全国自行车总产量为8005万台。而根据王庆坨镇政府的统计,2016年该镇自行车、电动车产量1500万台。一个王庆坨镇的自行车产量,占到天津全市产量的三分之一强,全国总产量的不到五分之一,"中国自行车第一镇"的称号可谓名副其实。"大工厂、小工厂、家家户户是工厂"是当地的单车企业状态。

  9月18日,高速出口附近一间厂房内,粉色、绿色、天蓝色的车架随处可见,车座椅、刹车线等零件也到处都是。虽是下午4点左右,厂房内已无工人,厂长曹健在厂房外同朋友闲谈。

  曹健在2015年刚入行时并不曾想到,共享单车这一产品会出现。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在曹健入行一年后的2016年4月,摩拜单车诞生。几乎就在同时,ofo小黄车问世。一时间,橙色的摩拜单车和ofo开始在各大城市街头随处可见,"橙、黄双雄"引领的共享单车发展大幕拉开。

  王东(化名)的自行车厂在王庆坨镇属于中等规模,车间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工人规模近百,日最大产量可达500多辆。2016年6月,来北京办事的王东第一次见到了共享单车,扫码就骑走,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这样的理念,让王东印象深刻。"我当时就预感这种产品有前途,如果发展得快,未来一定会产生大量的生产订单,有利于推动我们的发展"。仅仅3个月后,王东的企业生产线上开始出现共享单车。

  共享单车的发展势头,可以用"火箭式"增长来概括。截止2017年7月,仅用一年多时间,摩拜单车的投放量达到600万,ofo小黄车则达到650辆。1℃记者了解到,ofo小黄车的车辆生产订单主要投放地是天津,当地一些大型自行车企业曾分别接到几十万辆甚至上百万辆的大单。

  2016年9月初的一天,王东的手机铃声响起,"我们接到了上百万辆的共享单车订单,自己做不过来,你有没有兴趣承担2万辆?"电话来自王东打了多年交道的一家大型车企,该企业并不在王庆坨。王东没有多考虑,直接答应下来。经过商谈,合作方式为该企业先付30%订金,待车辆交付完毕后,再付剩余的70%。这种模式成为当时共享单车生产订单的主要模式。

  订单到手后,王东马上调整了企业的生产线,暂时停产其他产品,全部工人转到共享单车生产。车辆的零件,当地都可以生产,王东拿着订金,又自筹部分资金采购了所需的零件。一个多月后,所有零件全部到位,车间内满眼都是黄色的叉架。所有工人开足马力进行组装。"基本上是半小时组装一辆车,一天组装600辆左右,组装完马上运走",时至今日,王东回味起那段快马加鞭的生产过程,依然有畅快淋漓的感觉。

  2016年11月中旬,2万辆车交付完毕,王东也顺利结款。通过这笔2万辆的订单,王东在两个月内赚了30多万元。虽然订单不是一手订单,但在传统自行车利润整体不高的情况下,这样的"快钱"无疑提振了企业的士气。

  一年左右的爆发期

  紧随摩拜单车和ofo小黄车,其他品牌的共享单车也纷纷进入市场,试图切走这个市场上的一块蛋糕。小鸣单车、永安行、町町单车等品牌一个个出现。2017年2月,中国自行车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出现的共享单车品牌已达15个-20个,投放的城市达到30多个。

  各路共享单车品牌纷纷入市,伴随而来的当然是更多订单,王庆坨自然是共享单车企业的首要采购地。对于共享单车的爆发式增长,天津市自行车电动车协会理事长刘学权指出,共享单车在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里爆发式铺开,对自行车产业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形成近乎"颠覆性冲击"。而王庆坨自行车商会原秘书长菅顺启也认为,共享单车的出现,这是他入行18年来看到的最大的机会。

  2016年9月,共享单车订单开始席卷王庆坨。当年12月,王东再次接到另一家大型车企转来的2万辆订单,此次订单生产,王东的车企几乎进入连轴转状态。与此同时,其他品牌的共享单车企业也现身王庆坨。这一次,王庆坨车企的订单由转包变为一手订单,付款模式依然为先付30%订金。

  但共享单车企业的竞争格局在当时就已经明确,后来发展的共享单车企业的体量和规模,无法与摩拜单车、ofo小黄车相提并论。2016年9月、10月间,摩拜单车、ofo小黄车就已经完成多轮融资,融资金额均超过1亿美元。

  悟空单车、3Vbike和町町单车这三款共享单车先后在王庆坨采购车辆,数量基本为千辆级别。位于王庆坨工业区的迈卡拉雷公司获得过500多辆町町单车的订单,这款单车的造价高,达到每辆600多元。因此,这个订单的金额也达到数十万元,利润相对可观。

  1℃记者获悉,由于王庆坨的自行车企业以中小型为主,产能并不高,共享单车企业少则数万多则几十万的超级订单,一般不会交给王庆坨的车企。即使到了共享单车爆发式发展时期,王庆坨的车企拿到的基本是来自大型车企的转包订单。当地多名车企负责人告诉1℃记者,经过他们的不完全统计,在2016年这一年,拿到大品牌的转包订单、小品牌的一手订单和零件采购订单的王庆坨车企,有30家左右,在当地所占的比例并不高。但由于这类订单的利润超过10%,获得了企业认同。接到此类订单,停掉其他产品全力投入共享单车生产,成为接单企业的常态。2016年,共享单车的订单总金额应该是千万元级的。

  即使到了2017年7月份,共享单车采购降温,一些零星的短线加工、装配订单仍给当地自行车企业带来一些收益。天津喜国盛车业负责人张建忠告诉1℃记者,7月份他的这家小厂接到了5000辆某大品牌共享单车的组装订单。他将厂里的两条生产线合并为一条,待全部零部件送到后,10几个工人同时动手组装。每天的组装量在200辆左右,用了20多天才将这笔订单全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