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 投稿

廊新网-主流媒体,廊坊城市门户

钱颖一:人工智能会替代目前教育制度培养学生的优势

2017-09-11 23:00:03     来源:人民网

国务院参事、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发表主旨演讲。新华网记者董博越摄

国务院参事、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发表主旨演讲。新华网记者董博越摄

  6月9日,由国务院参事室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和新华网思客共同主办的《参事讲堂》正式开讲。国务院参事、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以“创新人才教育”为主题发表了主旨演讲。在演讲过程中,钱院长围绕创新人才教育提了五个问题,他从国际背景、创新人才缺乏的原因、创造性思维的来源、教育改革方向等方面科学而全面地分析了当前我国创新人才的现状以及未来教育改革的方向。 

  在钱颖一看来,创新的核心是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具有创造力人才的核心是人的创造性思维,而在培育人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教育是最重要的。他认为创新人才的教育仅仅靠知识积累是不够的,教育必须超越知识。对于创新人才的教育,钱颖一表示有三个因素十分重要:知识、好奇心和想象力、价值取向。

  本文根据演讲实录整理:

  大家好,担任首期《参事讲堂》的主讲人我感到非常荣幸。特别是在这个高考季,昨天和前天是全国高考日。2017年正值中国恢复高考40周年的日子,我非常幸运地成为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被清华大学数学专业录取。应该说40年前的高考,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包括我自己的命运。今天我在这里讲的话题是有关教育的,当然也跟高考有关。

  我今天演讲的主题叫做《创新人才教育》,这个题目有两层含义,一是创新人才的教育,我要讲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一些问题;二是创新的人才教育,是讲在人才培养中我们需要有创新的办法和创新的改革。 

  首先,今天的演讲是基于我过去11年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担任院长、担任教授的教育实践感悟。大家知道,经济管理是个热门专业,清华经管学院的本科生按照高考成绩这个指标来说,不仅在清华大学,在全国的高校中都非常突出。

  这些年来,我在清华为数千名学生授过课,同时也与数百名学生有比较深入的交流,所以今天我讲的这些问题来自于现实的最新观察和思考。

  其次,我并不是教育学家,也没有受过教育学理论的系统训练,我的思维更多的还是受经济学视角、方法的影响。我今天并不想用一些经济学模型来研究教育问题,而更多的是我从实践中观察到的现象,运用经济学的视角和思路加以分析,并且提出建议。

  问题一:为什么我们的创造性人才这么少? 

  第一部分我想讲创新人才教育这个问题,我想把它放在我们国家和世界的大环境中来看。那么大的背景是什么呢?明年就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40周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从低收入国家变成中等收入国家,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下一步是向高收入和中等发达国家迈进。进入新阶段关键靠“创新驱动发展”,这已经是一个共识,没有争议。

  创新有多种因素,有技术因素、商业模式因素、资金因素、市场因素等等,当然也有偶然因素。但是在我看来,创新的核心因素是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而具有创造力人才的核心是人的创造性思维。培育人的创造性思维,教育就是最重要的推动力,这就是我把经济发展和创新,以及教育连起来的基本逻辑。 

  回到2005年由钱学森提出的一个问题,现在已被叫做“钱学森之问”。他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虽然他当时主要是讲科学研究,特别是自然科学研究,但是我想这个问题可以推广到各个领域,也就是说,为什么从我们教育体制之中走出来的创造性人才这么少?

  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问题。先从我们的国情分析。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在校生最多的国家。2017年有940万人参加高考,将会有700多万人被本科或者大专录取,现在我们高校在校生有2700多万,高等教育的在学学生(包括在职的)接近3700万,所有这些数字都是全球第一。

  相对于这样的巨大人口规模和受教育的群体,我们思考的问题是:无论是科学技术成就、人文艺术贡献还是新产品、新品牌、新商业模式,我们的创新人才不是没有,而是太少。

  当然,我觉得也应该看到我们在不断进步,特别是近年来进步可能还不小。用国际上《自然》杂志引用的数据,中国发表的研究论文数量在2005年占全球总量13%,到了2015年就增加到了全球的20%,仅次于美国。在数量上确实有很大的进步。

  虽然论文数量已居全球第二,但科学研究的突出成果仍然还不够高、不够多,我想这也是大家的一致看法。比如像日本,从2000年到2016年这17年间,共有17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平均每年一个。当然作为经济学家,我们不会这么简单地比较,因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虽然总量很大,但是人均GDP可能相当于日本的70年代,所以直接的可比性不强。但是我注意到,日本在1980年之前已经有3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在2000年之前的20年也有3人获奖。中国到目前为止只有一人,也就是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单从诺贝尔科学奖这个指标来看,我们在创新人才这方面的差距是明显的。

  不仅仅是诺贝尔奖,数学的菲尔兹奖是另外一个指标,中国内地学者至今没有一个人获得菲尔兹奖,而中国香港、越南、伊朗都有获得菲尔兹奖的数学家,所以这又是一个小小的证据。当然我们不能以诺贝尔奖或菲尔兹奖作为唯一的指标,但它们有强烈的标志性。这是我讲的第一部分,问题是怎么提出的。

  问题二:为什么要对现有教育体制进行改革? 

  第一,中国的教育是有它的特点的,这个特点中隐含了我们的长处。首先,个人、家庭、政府、社会对教育的投入加起来实际上是不少的,这个投入不仅是金钱、资源的投入,也包括学生、教师时间的投入。这是相当多的,这由我们的文化传统,也由重视程度所决定。

  第二,对知识的重视是全社会的,教师对知识点的传授、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仅多,而且早、面广。所以,中国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呈现“均值高”,这个均值高是在横向上与其他国家相比较而言。

  我觉得认清楚这两个长处,就是投入多、知识点掌握比较好这两个长处很重要。这可以说明:第一,我们国家近40年的经济增长如果没有这些教育的长处我觉得是不可能的;第二,现在世界上的一些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想向我们学习,比如我看到报道说英国的中学邀请上海的中学的老师帮助他们提高中学生的数学水平。我们在这两方面确实有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