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新闻网-主流媒体,廊坊城市门户

为时代为人民的“高端定制”

2023-02-02 09:03:25 来源:中国文化报

马 宁

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欢聚、陪伴,也是增进感情的纽带。从1983年开始,春节联欢晚会(简称“春晚”)作为除夕夜必不可少、最具仪式感的文化大餐,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走过了40个春秋。40年,春晚也在时代的变迁中经历了内容主题、媒介技术、交互方式、舞美呈现上的诸多变化,但不变的是始终如一的温情陪伴。如约而至的2023年春晚一如既往地通过温情团聚打开了文艺表达的新语境;但不同于其他文艺晚会,近5个小时的长度,“霸屏”年度最黄金的时段,春晚本身就是一场由文艺领衔、为人民高端定制的特殊仪式。

与人民连心、与舞台联欢、与时代联动


(资料图片)

2023年春晚的公益短片和微电影把文艺“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诠释得精准细腻,“普通人”在本届春晚中占据了C位。舞台直接开放到了生活中,公益短片和微电影打破了舞台叙事的局限,明星、素人演员、人物原型浑然一体。微电影《我和我的春晚》将戏剧逻辑、电影视听语言、文艺舞台表达“一键链接”。电影散场,一声小号,主角坐在观众席潸然泪下,舞台上已经响起了《早安,阳光》的串烧。台上人物各异,都有平凡的身份、和时代同一的精神,此刻他们是演唱者,更是代言人。

春晚“联欢”的属性,决定了受众本身就是春晚的一部分,春晚要兼具“大剧院”和“文化广场”的功能。摆在舞台前的一张张圆桌,恰好点明了“联欢”的意义,可见春晚从40年前,就定义了它的媒介属性。先导歌曲视频《你好,陌生人》取材于央视新闻短视频捕捉到的温暖瞬间,展示了新闻和文艺工作者的诚意,借助互联网云合唱,拓展了参与的范围。这些节目都借助“联欢”“联网”“链接”理念和技术,更高级地践行了“人民的春晚”,文艺“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又符合当代人的审美习惯。

传统文化之美和年轻生活方式的对接

本届春晚的歌舞创意类作品引人注目,《碇步桥》《锦绣》《满庭芳·国色》等一系列作品不仅是历史在当下舞台上的镜像,更带给观众哲理性的审美体验。其实,“90后”“00后”“10后”不乏“历史达人”,他们的游戏、手办、昵称很多都采集于历史,潮服、口红和平板桌面是中国传统配色,这些都是春晚和年轻生活方式的对接。上到文化自信的养成,下到“朋友圈”的被点赞数,都是一种以美为媒的文化默契。

其中,《锦绣》是舞剧《五星出东方》中节选并改编的节目,演员几分钟内在舞台上“织成锦”,全景中我们看见了舞蹈与历史的关系,这是一个历史文化场景的复原,是舞蹈艺术和现代视觉技术的精准配合,更是当代文艺的精品。

此外,《当神兽遇见神兽》是儿童节目的突破,孩子们的需要不仅是“小白兔,白又白”的韵律,以“AR”现身的“白泽、麒麟、甪端”是对当代“神兽”的呼应,也是创作者对儿童认知的尊重。

从展现“民族、民间、民俗”到诠释“大文化”

文艺节目本身有轻盈灵活的一面,它可以迅速地建立与时代的关联。不仅是搭建一方舞台,发出一份邀请,也是通过春晚的现代传播模式,转化每一个艺术个体。非遗、武术、戏曲等传统的春晚内容今年都有所突破。谭维维和南音合作的《百鸟归巢》,流行与古典和谐统一。《华彩梨园》在除夕22时12分左右的黄金时段播出,加入了古老唯美的莆仙戏,即使看不懂也可以欣赏其写意之美。《演武》加入戏剧元素和明星元素;“非遗”中的高跷、中幡短小精悍;《家园》的民族歌唱家个个精气满满,白银靖远籍民谣歌手张尕怂抱着三弦的憨态笑脸,开心得让人感动,这里就是他们的家园!这些民族、民间、民俗的段落在2023年不仅是猎奇、展示,更是延伸到了“大文化”的精神状态,从节奏和组合创意的角度都更加高级,现代感十足。

此外,“大文化”的细节也体现在舞台艺术方面,电视晚会一直都是艺术与时代表达的结合体。本次春晚,现场以古典词牌“满庭芳”为主题的演播厅穹顶取自“庙底沟彩陶花瓣纹”,在古汉语中“花”和“华”同音,“华”的本义为“花”。以“花”的元素寄托一份中华大家庭尽展芳华的美好愿望。从视觉设计到节目内在逻辑,舞美团队依托内容创意追求技术创新,为观众带来了简约清新、底蕴丰厚的视效传达。同时,新媒体时空介入感带来更多的创意空间,更多地把“联欢”与“联网”对接,一个“联”字,既是联欢之“联”,也是互联网之“联”,打开了春晚与时俱进传播的新局面。节目的创作越来越打破传统,海纳百川,互联网视频内容的介入更自然亲和,竖屏的传播使观众可以多角度、个性化地看春晚。

当然,巨大的影响或许也伴随一些批评和质疑,春晚也须与时俱进,勇往直前。

(作者系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副主任)

[ 责编:董大正]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