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3步是最佳的一个数字,超过4步基本上链条就太长了很容易断,当你把这套最简步骤提炼得足够清晰,然后每个步骤的门槛尽量去降低(包括理解门槛,使用门槛),每个步骤和每个步骤之间的距离要尽量缩短简化,这样的话“引擎”的效率就会很高。 爆款小程序的研发:引擎与借势 这个产品来源于我自身对社交网络平台的体验,我是一个社交网络的深度使用者。以前我们所使用的社交产品,包括开心网,人人网,Facebook……其中有一个核心功能,就是看朋友来访记录。 朋友印象第一次成功的传播案例是在2015年国庆节期间推出的查朋友圈来访记录的H5。 下面是朋友印象(“匿名聊聊”背后公司)创始人魏志成对于打造现象级产品和小程序的一些思考,略经钛媒体编辑: 如果你的用户告诉你他想要什么,然后你去满足,这个不叫洞察力。洞察力是指你独立地去观察你的用户并解析他心理背后的诉求,或者你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深度用户,那么你就可以像灵魂出窍一样地观察你自己本身,另外就是整个客观世界都可以成为你观察、解析的样本,综合各种信息渠道来源,去分析用户真正的诉求。 比如说朋友圈最近新增的只展示最近三天或者六个月的朋友圈功能,就是希望用户不要被历史包袱所束缚,你当下的个人状态、职业状态才是你现在最有意义的东西。 用户和用户提交的数据进去,有尽可能更多的价值动力输出出来,在这个基础上,再把锦上添花的东西嫁接上去,并且注意不能喧宾夺主,次要功能要做裁剪隐藏,不能让锦上添花的东西影响引擎本身的效率(除非确实是个性价比超高的trade-off),并且在之后的迭代中也要坚持这个原则。 所以前阵子小程序支持被添加到服务号、公众号菜单里,就像把星巴克装进高速服务区一样,这是我眼中小程序和服务号的关系的一种体现。 而且用户在朋友圈是非常没有耐心的。这种情况下,一定要用最简单的方式去转化你想要做的东西。微信的路径应该从社交出发,围绕用户个体产生。 我们加入了一个机制,只要用户下载我们朋友印象的App,并且绑定微信,用户在点赞的时候就会有更好的视觉体验和节奏体验,在点赞的时候会有一定的概率触发暴击,点赞结果可以指数级相乘。这样的视觉效果能够让用户体验更爽,也顺理成章实现了引流。 但是在互联网领域,大家对现象级这个词有一个普遍的误解,就是“爆红后销声匿迹”,实际上这是属于望文生义,这并不是现象级的本意。 因为微信平台的体量,大家一开始会有一个很高的期望值,同行会把它推到现象级一个高度,但是过度的热情肯定会冷却下来,然后回归事情的本质。 这样的产品,能够让用户在朋友圈里营造一种有亲和力的形象。不是说我发一个逼格很高的东西,和其他人划清界限,就自己很高端。反而是带有自嘲自黑性的玩法,可以带动互动的气氛,跟大家打成一片。 现象级这个词语最初来源于足球领域,指个别球星的竞技表现达到一种后人难以超越的程度,所以在商业领域,一个产品或者一个营销能称得上现象级首先也是因为它给到大家了一种“后人难以复制超越”的普遍认识。 小程序上线的当天,“微信之父”张小龙发出了一条仅写着“2007.1.9”的朋友圈,配有六张苹果一代的产品发布图。整整10年前,乔布斯在旧金山莫斯科尼会展中心发布了苹果的首款iPhone,这样的隔空致敬,预示着微信之父对于小程序将改善整个微信生态的一种态度。 所有这些东西都是为我们后面要做的人工智能社交服务,所以我们想的都是长远的东西,不是大家表面上看到以为的那样,最终我们想做到的是为每个人建立360度的全景数据档案,包含了每个人的个体特征描述,用高质量数据来颠覆社交。 我们在朋友圈发的东西很难被利用,原因就是数据噪音问题,你在朋友圈里提到“香菜”两个字,但是系统不知道你是想表达喜欢香菜还是讨厌香菜,而如果背后有一个玩法来支持,让你写你最讨厌的或者最喜欢的东西,这时候你所提到的词语就被打上了系统能理解的信息标记,所以这是为什么我们持续不断地做各种病毒式传播的应用。 一旦用户有事情可做,就会更愿意使用产品。用户之间能够为对方点520次赞、1314次赞,甚至出现过点击1314520次赞,所以我们在想能否加入更多的功能,更加调动用户积极性,同时能够使其为更好的体验而付出一点成本,来达到我们传播+导入核心App的目的。 |